当前位置:bt365网站网 > 政协要闻 > 布衣“村官”周明川

布衣“村官”周明川

时间:2017-08-02 17:29  来源:广安日报   作者:华蓥记者站等

华蓥市禄市镇走马岭村。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。

80多岁的周清文一动不动地坐在门前。抱着儿子的衣物,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有泪光闪动。他不愿相信,自己的儿子再也不会回来了。

是的,周明川不会回来了。周清文的好儿子,群众眼中的布衣干部,共产党员周明川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。

57岁的周明川是驻村工作组的一员,他服务的禄市镇大坡老村,是一个“穷得慌”“闹得凶”的弱村、乱村,华蓥典型的“老大难”村。从进村的第一天起,周明川就暗下决心,不摘“穷帽”不离村。

周明川等人带领群众苦干实干,不到两年时间,大坡老村完全变了样:村级组织力量增强、干群关系亲如鱼水、基础设施大大改善、村民收入快速增长、矛盾纠纷大幅下降……

大坡老村蒸蒸日上,周明川却倒下了:历经570余个昼夜的艰苦作战,6月29日16时,因积劳成疾引发心源性疾病,一颗无比牵挂大坡老村贫困群众的心脏,永远停止了跳动。

从农村娃成长为机关干部,周明川一生难舍“布衣情怀”,心忧农村那些“亲人”。他主动请缨,恳请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。在年近花甲之际,他毅然奔赴脱贫攻坚最前线——

难舍“布衣情怀”:心系扶贫事业,心忧贫困群众

2015年11月底的一天下午,bt365网站党组正在研究派谁参加大坡老村驻村工作组时,55岁的政协办公室干部周明川突然“闯”了进来。

“我可以去大坡老村扶贫。”听到周明川的话,在场领导非常惊讶,“驻村工作辛苦得很,你还有几年就退休了,身体受得了吗?”

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必胜之战,华蓥市派出25个驻村工作组全程参与脱贫攻坚,贫困村不脱贫、扶贫对象不达标,工作组不撤离。

bt365网站不让周明川驻村,除了年龄问题,还因为他有80多岁的父母和5岁的孙子需要照顾,唯一的儿子在外地务工,一旦驻进村去,就难免照顾不了家庭。

“老周,脱贫攻坚时间紧、任务重,你不一定吃得消,多考虑下。”领导劝说。

“明川,驻村工作那么辛苦,你不年轻了,把身体搞垮了怎么办?”妻子担心。

“爷爷,您别走,别走!”孙子不舍。

“让我去吧,我一定能做好。”领导的关心和家人的担忧,也没有让倔强的“周老头”改变决定。

就这样,周明川拎着被褥和日常用品,带着对农村的特殊感情,奔赴脱贫攻坚一线,成为华蓥市驻村工作组年龄最大的干部。

在和周明川共同战斗了大半年后,大坡老村“第一书记”李杰才知道老周坚持要到大坡老驻村的原因:周明川的老家走马岭村与大坡老村相邻。他对那里太熟悉了,大坡老的穷困总是刺痛他的心。

彼时的大坡老村,第一个村情是“穷”。全村共2094人,贫困人口达234人、贫困发生率高达12%,基础条件落后,村集体产业只是一个“空壳子”。

第二个村情是“散”。从2014年到2015年,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、村文书先后被责令辞职,村委会主任和村文书因经济问题受到党纪处分,村级党组织涣散、干群关系紧张,“两委”实际上只剩下一个“空架子”。

第三个村情是“乱”。大坡老村地处华蓥市与前锋区交界处,又是广安市港前大道过境村,因征地拆迁牵扯的利益冲突多、矛盾纠纷多,每年到华蓥上访近百人次。

驻村工作组还面临一个现实难题,村里没有像样的活动室,日常的办公、吃饭、住宿都成问题。很长一段时间,驻村工作组成员只能搭地铺睡觉,吃饭要去村里的食品厂“搭伙”。当年一名上级领导到大坡老村调研,也只能在村活动室外的乒乓球台上开会谈工作。

“这里越是困难,就越说明我们来对了。”周明川的话语掷地有声:“大家要全力以赴、想点办法,让乡亲们早点过上好日子。这才是我们驻村的目的!”

从乡镇到市级机关,再重回农村,他一直不忘初心,始终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、想问题、办事情,深受群众信赖。他说:“做好农村工作,其实也很简单,就是用心。”——

坚守“布衣本色”:扑下身子干事,倾情为民办事

1984年,周明川参加工作,做了禄市镇农技校的一名教师,成为家里第一个端上“国家饭碗”的人。

“你现在出息了,有了‘铁饭碗’。大道理我说不来,只想提醒你一点:莫忘本。”周明川的父母都是农民,没有文化,看着儿子有了好工作,既高兴,又担心他今后走歪路。年轻的周明川唯一一次对父母用上了文词儿:“抬头,我要顶天立地;低头,我要无愧于心。”

此后的二十余年,从乡镇到市级机关、从农技教师到正科级干部,周明川牢牢坚守住了自己的诺言。

从禄市镇、天池镇、高兴镇,到bt365网站机关,所有熟悉周明川的人都知道:他熟悉农村,知道农民在想什么、想要什么,能站在农民的立场看待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
在港前大道的征地拆迁中,不少大坡老村村民都希望多争取一些额外利益,迟迟不肯签订拆迁协议。

这是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周明川和驻村工作组、村“两委”成员一起,挨家挨户做工作。面对干部,他劝大家不管拆迁户话言话语有多激烈,都要多一些理解、多一些忍耐;面对群众,他又反复讲政策、摆道理、算细账,帮他们争取应有的利益。

“一次说不通,我们就去第二次;两次说不通,那就去第三次……工作总会做好的。”周明川这样说。

最终,49户征地拆迁户全部签订了协议,港前大道大坡老段建设如期开工。

大坡老村积贫积弱。周明川发挥自己在农村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,与另外3名驻村工作组成员一道,走村入户察实情、问民需,为大坡老村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、主导产业发展、基层阵地建设、一户一策帮扶等脱贫规划。

“老周很多时候是我们的‘主心骨’。离开了他,好多工作我们都拿不下来。”大坡老村党支部书记唐小峰说。两年来,周明川和驻村工作组多方筹集项目资金300余万元,修建了通村公路7.8公里、便民路4公里,实现了户户铺设便民路、院院连接硬化路。此外,还筹集了29万元兴修水利设施。

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,周明川建议村里引进业主发展产业,带动村民增收。在引进业主发展花椒产业过程中,周明川积极为村集体、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争取应有利益。“光有产业还不行,必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壮大村集体经济、让贫困户受益。”他与业主反复磋商,最终,业主同意用工优先考虑本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,同时村集体利用19.9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入股产业基地。目前,近半数贫困对象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,村集体每年可获得收益3.3万元,村上长效扶贫有了财力保障。

周明川喜欢“管闲事”。矛盾化解、低保办理、学生读书……只要他知道,都会尽心尽力去办。

今年18岁的黄绍涛是村里的一名孤儿,从小不爱读书。为了教育他,周明川几乎踏破了黄绍涛的家门槛,给他讲道理,还为他联系了一所铁路技工学校。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,看到黄绍涛对建房一窍不通,周明川全程参与选址、打地基、建房、粉刷等工程。房屋建成后,黄绍涛把新家钥匙交到周明川手上。在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心中,周明川就是自己的父亲。

“他临死前还在帮我,早晓得我就不给他添麻烦了!”周明川去世后,大坡老村3组贫困户李得碧惋惜不已。李得碧的丈夫多年前去世,儿子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,生活格外困难。周明川三天两头往李得碧家跑。一年多来,李得碧家发展起家禽养殖,生活渐渐好起来。就在周明川去世当天,他还帮李得碧填写了临时救助申请表,打算在下午开完会后就去办理。

付出总会有回报。在周明川等驻村工作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,村级党组织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,新上任的年轻村干部站稳了脚跟,赢得了群众的信赖;大坡老村有了文化服务综合体、文体小广场,配齐配全了农家书屋、日间照料中心、卫生室、调解室、广播室、远程教育中心,兴建了便民服务店、电商平台等,村民还建起了舞蹈队、腰鼓队……

大坡老村彻底改头换面: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234人减少到目前的5人,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2%下降到0.24%。一年半时间里,周明川等人把党的好政策传递到每一个村民的心中,村里的上访数量大幅下降,2016年全年村里仅有2起上访事件,2017年上半年村里无一人上访。

他当过农技教师、经济干事、统计站长、纪委书记、扶贫干部,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,他都特别“爱较真”。在他的心目中,把公家的事办好,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——

秉承“布衣操守”:敢于担当责任,严守做人底线

周明川有一个“外号”:黢麻黑。除了形容他长得黑,还有一层意思就是“凡事较真儿,黑脸不讲情面”,只要工作不按要求规矩来,或者违反原则,他那张脸立马“黑”得吓人。

“老周平时宽厚随和,但如果在工作中出了问题,那张脸一下子就“黑”了。”驻村工作组成员唐孝刚至今记忆犹新,在贫困户的首次甄别过程中,由于调查摸底基础工作不仔细,致使1户贫困户的基础资料出现了错乱。

“不仅这户贫困户要重新修正,我建议所有已作过甄别的贫困户全部再核实一遍。”在周明川的坚持下,驻村工作组连续加班,直到反复确认资料无误后,才重新上报。

在和周明川共事的一年半时间里,大坡老村驻村工作组的年轻成员一次次领教了这个“黢麻黑”的较真劲儿。

“村里好不容易争取到几百万元项目资金,肯定要找一个懂行的人来指导项目的具体落实。”在“第一书记”李杰看来,这个人非周明川莫属。让年轻干部差点吃不消的是,在验收沟、池、路、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监督“五改三建”、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进度时,周明川带着大家,冒严寒顶酷暑,围着项目连轴转,只要发现任何一点问题,都要让施工方整改重来。事后,年轻干部从埋怨变为敬重,“最终确保了工程质量,没遭群众骂娘。”唐孝刚感慨地说。

周明川一路走来,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,都特别“较真”。尤其是从事乡镇纪检工作的10余年中,他更是执纪为公、执纪为民,用冷峻黑脸挡住说情打招呼,动真碰硬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。

在高兴镇工作时,周明川接到举报,该镇企管办一笔两万元的贷款审批单据上缺少一个经办人印章,款项可能被私分。周明川坐不住了,立即按程序上报情况。在市纪委的协助下,依纪依规连夜对当事人李良全开展调查。次日,真相大白:该经办人印章盖在了审批单据角落,章印模糊不清,但贷款流程合法合规,款项使用也没问题。

“他原则性强,是好事。”今年已经71岁的李良全提起这段往事,尽管自己被误会,但仍对他佩服不已。

在天池镇工作那些年,由于辖区企业多,涉及群众利益多,周明川面临的诱惑更是不少。曾有一位村民想获得更多安置费,送了两条好烟给他,想通融通融。周明川当即就发了火:“这一套在我这里行不通。”这是同事们印象中,周明川唯一一次对群众发火。

在原则问题上,周明川从不“犯糊涂”。周明川的老家走马岭村在广安市过境高速公路拆迁范围内。他的妹妹得知负责拆迁工作的是周明川曾经的下属,希望哥哥能帮忙打招呼,多争取一些利益。

“大哥,我这辈子没求过你,你就帮我这一次吧!”看到妹妹哀求的眼神,周明川心里不是滋味。但在亲情与原则的碰撞中,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。“不管你恨我还是埋怨我,我都没法帮你。如果我不讲规矩帮了你一个,那其他人怎么办?”看着哥哥为难的样子,妹妹哭着离开了。后来,妹妹再也没有为这件事找过任何人。

有人恼周明川:“又不是你自己的事情,何必那么认真呢?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。”周明川一脸严肃,“把公家的事办好,这是我应守的本分。”

面对责任,周明川从不推诿;面对诱惑,周明川从不动心。

他节俭到了“抠门”的地步,一身衣物加起来从不超过200元。他认为,“穿着太过讲究,就会拉开与老百姓的距离。”恰恰因为这份朴实无华,群众信任他——

发扬“布衣作风”:一生朴实无华,永葆优秀品质

“老周第一次走到我家来,我真没想到他还是市上的干部。”贫困村民卜友华第一次和周明川接触,就知道这是个实诚人,穿得朴素,没有架子,也不讲空话,“我愿意相信他。”

卜友华和周明川打交道的时间越来越多。“栽秧子、点豆子,啥时播、啥时收、怎样管,他门儿清,地道得很,真是个庄稼把式。”卜友华觉得,有这样的干部带头,脱贫信心足了很多。

周明川的确是个庄稼把式。他的父母周清文和贺天杰都已年过八旬,但还种了不少庄稼。近10多年来,二老渐渐干不动重活,但家里的地从未撂荒。老人说,最大的功劳是周明川。不管他在哪里工作,只要周末和假期有空,都会回老家干农活,挑粪、犁田、收庄稼……至今,周明川回老家干农活时常穿的两套破旧衣物还挂在墙壁上,那是周明川最后一次劳作后挂上去的。

在家人和同事眼中,周明川节约到了“抠门”的程度。曾与周明川共事多年的原天池镇党委书记李雪平回忆,他穿的衣服、裤子,全是他自己买布让镇上的裁缝做的。大家都说他“不像个干部”。

“他一身的衣物加起来从不超过200元。”周明川的妻子王德芬清楚,他从不买100元以上的衣物,即使进了城工作,所有衣物都是在农贸市场上买。今年春节,在外打工的儿子周志华花300多元为他买的一双皮鞋和一打袜子,他直到去世都没舍得穿。

很多时候,这种常人眼中的“土”和“抠”,反而让周明川在和群众打交道、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如鱼得水。

驻村工作的时间里,周明川和其他年轻干部一起,搭地铺、吃泡面、喝白开水。工作中,周明川不摆“老资格”,越是难啃的硬骨头,他越是冲在前头。工作顺利完成了,周明川又把功劳全都推给大家。

“老周太辛苦了。”大坡老村党支部书记唐小峰说,在驻村的日子里,周明川吃住全在村里,周末或假期不加班的时候,疲惫不堪的他还要到老人跟前尽尽孝道、回到家里尽尽责任,弥补心里的亏欠。

扶贫、父母、家人……几处奔波、几处牵挂,疲累一直缠绕着周明川。去年夏天,他就已经感觉身体有些不对。

“老周,你最好停下手中的工作,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。”面对大坡老村同事的好意,周明川笑着说,“没事,我身体好得很。”

“明川,工作重要,身体也同样重要。你回来休养,我们重新选派一名干部接替你。”面对组织的关怀,周明川不答应,“中途换人,别人还以为我干不下来!”

周明川终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,没能等到大坡老村贫困“摘帽”验收的那一天。但是,鲜红的党旗依然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最前线,参与扶贫的干部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,砥砺前行。

最新信息
· bt365网站召开“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及(2017-08-07)
· 王健副主席主持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项督查八项(2017-08-03)
· 我为脱贫攻坚做件事 ——四川省bt365网站委员(2017-08-03)
· 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周明川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(2017-08-03)
· 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周明川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(2017-08-03)